历史文化
创建阶段1920年5月,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开始筹建.1920年10月17日, 学校举行开学典礼.1922年4月2日, 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中苏共管阶段1928年2月4日, 学校改名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1928年10月20日, 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 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校, 由中苏共管, 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伪满洲国时期1935年, 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 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改用日语授课, 指定招收中, 日籍学生.1936年1月1日, 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1937年1月以后, 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 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 直至1945年8月离任.1938年1月1日起, 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 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 用俄语或日语授课.中长铁路管理时期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 哈工大由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 有中长铁路局领导. 这时的办学宗旨是为中长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员, 学制5年, 一律用俄语上课, 到1950年新中国接管前, 设有土木建筑, 电气机械, 工程经济, 采矿, 化工和东方经济等系及预科.开创第一个黄金时代 (1949-1966)1950年6月, 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 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1950年6月7日, 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 “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 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 助教和研究生. 主要学俄文, 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 后来, 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1951年, 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 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1958年9月, 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视察.十年动乱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 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1970年春, 根据上级指示, 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 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 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 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73年8月国务院, 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 恢复原哈工大. 几经折腾, 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再铸辉煌1981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哈工大成为全国首批博士授权单位.1982年, 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4年, 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 同年, 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 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1996年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一汽集团共建的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迁址威海.1997年 哈工大汽车工程学院正式迁址威海, 在威海分校改扩建.2000年, 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 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 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学校有16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 25个一级学科位居全国前十位; 其中力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2015年, 哈工大的材料科学, 工程学, 物理学, 化学, 计算机科学, 环境与生态学, 数学,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 其中材料科学, 工程学已进入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